
期刊简介
《生物资源》创刊于1975年,至今40余年。1975-1981年刊名为《氨基酸通讯》,1982-1994年更名为《氨基酸杂志》,1995年-2015年更名为《氨基酸与生物资源》,2016年4月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再次更名为《生物资源》,刊期变更为双月刊。已出版38卷152期。
《生物资源》是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和武汉科学技术情报中心主办,在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的协办下,主要刊载动植物资源、遗传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生物资源利用与评估应用技术,以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等方向的最新原创研究成果、综述进展和学术简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致力于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效利用,成为面向我国生物资源研究、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生物资源》由武汉大学科技期刊中心负责编辑出版。现任编委会主任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文鑫教授,主编为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孙明教授。
《生物资源》国内统一刊号 CN 42-1886/Q,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3491,广告许可证号为420100400057。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药物学文摘》、《中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国医院知识仓库”等收录。
蜂窝织炎
时间:2024-12-06 10:55:52
蜂窝织炎(cellulitis)为广泛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弥漫性化脓性炎症,病原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有时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因化学物质侵入软组织引起。大部分为原发,因皮肤创伤引起,也可因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扩散而来。
蜂窝织炎好发于下肢、足背、颜面、外阴、肛周等部位。初起时为境界不明显的弥漫浸润性斑块,以后发炎的症状迅速扩展和加重,局部红、肿、热、痛,有显著的指压性水肿,有压痛。皮疹中央部分先是肿硬的斑块,以后软化形成脓肿,溃破后排出脓液及坏死组织。可给予大量抗生素,支持疗法,加强营养、多种维生素及止痛或退热等治疗。
病因
引起蜂窝织炎的常见病原菌为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亦可由流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引起。后者常引起坏疽,较严重。本病亦可为局部化脓性炎症的并发症,或深部化脓灶穿破后所致。局部外伤、血运不良、挤压疖肿以及放射疗法均可作为本病诱因。化学物质直接注入皮内也可导致急性蜂窝织炎。
蜂窝织炎好发于下肢、足背、颜面、外阴、肛周等部位,发生于指、趾的蜂窝织炎称为瘭疽。临床表现由于致病菌不同、毒性不同以及发病部位和其深浅的不同,而有轻重之别。一般病变浅者,初起时为境界不明显的弥漫浸润性斑块,以后发炎的症状迅速扩展和加重,局部红、肿、热、痛,有显著的指压性水肿,有压痛。皮疹中央部分先是肿硬的斑块,以后软化形成脓肿,溃破后排出脓液及坏死组织。由葡萄球菌引起者脓液较稠,链球菌引起者脓液较稀。病变位置深者,红肿多不明显,有深部压痛。
急性病人都有高烧、寒战、头痛、全身不适等。常伴有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坏疽、转移性脓肿,甚至发生败血症。但局部不产生水疱。患者可有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等症状。
慢性蜂窝织炎常呈板样硬化、色素沉着或潮红、灼热,疼痛不明显,可见有皮肤萎缩,颇类似硬皮病。好发于踝上部,亦可见于颈、腹或上肢。本型为硬结性蜂窝织炎,较罕见。
复发性蜂窝织炎上述病情反复发作,红斑明显或不明显,也可完全没有。全身症状很轻或没有,但反复肿胀,最后可导致慢性淋巴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