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资源杂志

期刊简介

  《生物资源》创刊于1975年,至今40余年。1975-1981年刊名为《氨基酸通讯》,1982-1994年更名为《氨基酸杂志》,1995年-2015年更名为《氨基酸与生物资源》,2016年4月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再次更名为《生物资源》,刊期变更为双月刊。已出版38卷152期。

  《生物资源》是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和武汉科学技术情报中心主办,在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的协办下,主要刊载动植物资源、遗传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生物资源利用与评估应用技术,以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等方向的最新原创研究成果、综述进展和学术简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致力于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效利用,成为面向我国生物资源研究、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生物资源》由武汉大学科技期刊中心负责编辑出版。现任编委会主任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文鑫教授,主编为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孙明教授。

  《生物资源》国内统一刊号 CN 42-1886/Q,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3491,广告许可证号为420100400057。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药物学文摘》、《中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国医院知识仓库”等收录。


扎根理论类论文撰写的七大关键策略

时间:2024-05-13 10:41:18

扎根理论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性地收集和分析数据来构建理论,其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其在多个学科领域如社会学、教育学、护理学、管理学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广泛应用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方法滥用、编码过程粗糙、数据收集不系统等。因此,掌握如何撰写高质量的扎根理论类论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正反示例,并辅以一个具体案例,介绍撰写此类论文时需要注意的七大关键策略。


扎根理论类论文撰写的七大关键策略


一、选题新颖且具前瞻性

成功的论文选题如同引人入胜的故事开头,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以“数字化时代下的教育公平性研究”为例,选题不仅关注当下热门的数字化教育话题,还深入探讨了教育公平性的核心问题,具有新颖性和前瞻性。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高度适配

在选择扎根理论作为研究方法时,必须确保其与研究问题高度适配。以“数字化时代下的教育公平性研究”为例,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可以从大量实际案例和访谈数据中归纳出数字化时代下教育公平性的核心问题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数据资料丰富且典型

数据资料的选取直接关系到理论的生成和研究的深度。在“数字化时代下的教育公平性研究”中,研究者不仅收集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期刊论文和统计数据,还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确保了数据资料的丰富性和典型性。

四、编码过程清晰且逻辑严密

编码是扎根理论研究的核心步骤。在“数字化时代下的教育公平性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级过程,清晰地识别和整合了关键概念,如“数字鸿沟”、“教育资源分配”等,为后续理论建构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理论模型系统且严谨

通过编码过程提炼出的主范畴应形成系统的联系,构建出完整的理论模型。在“数字化时代下的教育公平性研究”中,研究者基于编码结果构建了一个包括“数字鸿沟”、“教育资源分配”、“政策支持”等主范畴在内的理论模型,该模型系统且严谨地解释了数字化时代下教育公平性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

六、模型阐释详尽且深入

模型阐释是对理论模型的详细展开和解释。在“数字化时代下的教育公平性研究”中,研究者不仅详细阐述了各主范畴的内涵和相互关系,还结合具体案例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释,使读者能够全面理解模型的内涵和价值。

七、研究结论体现批判性思考

研究结论是对整个研究的总结和提升,应具有批判性思考。在“数字化时代下的教育公平性研究”中,研究者不仅总结了研究发现,还与已有研究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同时,研究者还谦虚地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方向,体现了批判性思考的精神。

总之,撰写高质量的扎根理论类论文需要从选题、方法适配、数据收集、编码过程、理论建构、模型阐释到研究结论等多个方面入手,确保每一步都严谨、系统、深入。通过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阐释,可以使论文更具说服力和实用性。